2001年,人类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耗时13年,耗资38亿美元;
2007年,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草图完成,耗时数月,耗资300万美元;
2016年,个人完成一次全基因组测序只需数周,花费600美元,花费约70美元,可获取部分基因组报告。
这是科技赋能医疗、降低成本最直观的体现。如今,机构可以低成本地获取更多医疗数据,不过,数据只有流通,才真正有价值。
医疗是一个典型的多中心场景,没有一家机构能拥有所有数据。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组合,为数据共享提供了解决方案。IBM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将有56%的医疗机构投资区块链技术。
然而,数据共享的推进并不顺利,其难点不在于技术,更多在于监管与行业共识。
医疗区块链:溯源仍是主角
在医疗区块链领域,目前落地案例最多的是医药溯源。
在区块链系统上记录药品的全流程周期数据,包括药企生产信息、物流冷链数据、仓储数据、渠道的销售数据及消费终端购买数据等。各环节数据一旦在区块链上录入,便无法被篡改。
发生药品问题时,厂商与监管部门可以快速介入,找出问题环节,召回问题药品。关于药品溯源的具体技术方案,详见锌链接此前报道《区块链+药品溯源,防伪造,防篡改,中药材也能“上链”》。
唯链合伙人钱诚诚告诉锌链接,基于区块链进行药品溯源,除了实时获取药品数据,进行有效监管外,这些数据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服务,例如医药供应链金融、药品运输保险等。
此外,钱诚诚还向锌链接介绍了他们与挪威船级社(以下简称“DNV”)的合作案例,DNV受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认可为美国的6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管理体系认证。药品安全管理直接涉及患者安全,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也直接关联到药品溯源管理的应用场景。
钱诚诚介绍,医院里有装备药品、耗材、器械的急救车,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清点、查验。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人为失误与疏忽,常发生药品漏检,这会影响急救过程。
如今,医护人员通过扫描药品包装上RFID,将药品数据上链,同时记录时间戳。由于上链数据不可篡改,且带有时间戳,一旦被检查救护车的设备出现问题,便能追溯到检查设备的个人,“链上记录的行为无法抵赖”。
钱诚诚告诉锌链接,DNV要帮助医院做数字化的转型,通过验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急救车数据对医疗机构进行系统的风险认证,是其中的一个抓手。
医疗是信息化程度相对高的行业,其存量数据已经很大。如今,区块链要做的是打破数据孤岛,赋予数据更大的价值。
医疗大数据的乌托邦与现实
行业内关于医疗大数据的终极应用形态的设想是,医院、药企、医药器械及科研等机构,与个人用户将相关医疗数据上链,形成一个闭环生态,共同维护一个账本。
个人用户可以因大数据获得精准医疗服务,机构可以使用医疗数据进行科研、生产等,“谁拥有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
理想很丰满,尤其是在医疗数据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IDC预测,2020年,医疗数据量将达到40万亿GB,是2010年的30倍。
据数钮科技CTO、趣链医疗事业部总监邢海宁告诉锌链接,2020年,国内医疗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十万亿元。
现实很骨感。“痛点很痛,但门槛太高”,这几乎成了想要分食医疗区块链蛋糕的从业者的共识。“隐私安全”与“数据孤岛”是阻碍数据价值变现的两大因素。
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助理蒋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说:“所有的医院都有自己的数据,我们力推医院数据打通,但是将近20年了一直没有达成成果”。
钱诚诚告诉锌链接,医院对于数据共享的意愿并不高。一方面,公立医院属于公共资源,他们并没有市场化的需求,因此难以被数据共享带来的收益打动。另一方面,数据共享带来无法把控的隐私安全风险。
华盛顿邮报曾报道,患者医疗数据或被医生或医疗机构出卖、转让、或做商业交换,这是价值140亿美元的个人数据交易市场的一部分。作为数据的所有者,你不仅不会因此获利,甚至可能还一无所知,没有意识到自己何时何地无意间将数据授权给了相关机构。
在数据价值的利益驱动下,黑客入侵、内部人员盗卖数据等医疗信息泄露案件频发。
2017年5月,上海市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判决显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名员工联手盗取新生婴儿信息共计30万余条,并售卖与婴幼儿保健品企业以获利。类似案件层出不穷。
突破:各方推动,共享是趋势
即便门槛高,医疗市场仍是一块十足诱人的蛋糕,布局者接踵而至。数据共享存在巨大的价值空间,只要找到切入点,便能打开这个十万亿市场。
1)政策支持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发展医疗健康服务大数据,构建综合健康服务应用”。
2016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健康医疗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连续发文,称“要规范医院数据应用及管理,支撑全民健康数据互联互通”,这是从政策层面推动医院的数据共享。
“区块链技术助力中国人群基因变异解读标准数据库”项目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牵头,华大集团的华大区块链BaaS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参与共建。
华大集团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杨梦告诉锌链接,由中央节点(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制定进行节点认证,各检测机构作为数据来源,联盟机构共同制定数据治理规则并写入智能合约。
原始数据仍储存于机构,数据经过解析、脱敏上传至中央节点。通过数字签名、哈希摘要为数据确权,结合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可用不可见”。
这是由国家机构牵头的项目,目标在于建立中国人群基因数据的标准参比数据库,也符合国家基因库的“共有、共享、共为”理念。
杨梦介绍,目前,数据库一期已经汇总临床样本2843例对应的相关基因数据,二期计划样本数量扩展至上万。
2)科研需求
邢海宁告诉锌链接,OMAHA调研发现,科研的痛点在于样本量缺失与数据质量差,基于区块链和社区激励机制的医疗大数据平台是主要解决方案。
“科研是典型的多中心场景,医院的不同科室需要数据支撑科研工作,只有一家医院的数据样本是远远不够的”,邢海宁认为,由科研需求推动数据共享,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数钮科技是趣链科技与树兰医疗的控股公司。其商业模式是先把数据生态搭建起来,再通过向消费方提供数据,为生态内参与的各方带来收益。医疗联盟区块链的参与方包括术语贡献者、数据维护者、数据使用者。
术语贡献者优化术语知识,实现数据标准化,医疗机构与C端用户是平台的数据来源,贡献数据可以获得积分。当数据被应用于相关论文与研究,成果发表后,其贡献值也会体现出来。
“科室出于科研的需求,对于数据共享的态度是积极的,有了落地案例之后,再去推广,医院的接受度会更高”,邢海宁认为。
3)隐私保护法规
医疗数据具有更大的价值,也更加敏感。
1996年,美国通过《健康保险携带与责任法》,2003年,其中的隐私条例和安全条例生效。随着相关补充法案的发布,美国形成了一套针对个人健康信息的隐私安全法律保护体系。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也将个人的医疗保健和遗传数据纳入保护范围。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医疗隐私相关法规,不过,行业对此呼声极高。
钱诚诚认为,未来,随着国内法规对隐私安全的规定日渐严格,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获得个人数据,必须经由本人授权。“数据应该归患者所有,任何机构都不允许未经授权使用、售卖个人数据”。
这一趋势也会倒逼医院等医疗机构主动布局数据共享。事实上,不少医院正在进行的数据确权,就是数据共享的第一步。
数据保护的边界仍然模糊,数据归谁所有,为谁所用。界定数据的归属权并非易事,以个人病历为例,其中既涉及个人健康数据,也涉及医院的检查、诊断与治疗数据,这些或许是数据确权首先要考虑的难题。
2017年,IBM发布一份医疗保健与区块链报告,称国外医疗保健组织已经采用区块链技术,甚至比金融行业更为领先。报告显示,区块链会在临床试验记录、监管合规性和医疗/健康监控记录领域发挥巨大价值。
然而,国内从业者的视线仍多聚焦于金融领域,这与医疗行业的高门槛有着很大的关联,除了专业门槛,国内医疗行业的制度也是一座大山,这是一个政府高度监管和涉足的行业,公立医院控制着85%医疗服务的市场份额。
如上文述,企业只要找到切入点,便能打开这个十万亿市场。在医疗这个足够诱人的市场,更多布局者接踵而至。
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只做信息分享学习使用,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活动。内容不代表牛谈观点,发布者:小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iutan.com/7283.html